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六月四日主辦「若沉遇溺:基督徒與成癮行為」研究會,有逾一百八十人報名參加。
沉溺:由「尋歡」到「避害」
上午專題先由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博士闡釋沉溺問題的心理成因。她指沉溺簡單而言就是一個人不能停止某行為,即使不想做也不行。特癥包括:行為有耐受性,即要從事該行為更多,才能達致當初的果效;戒斷時很辛苦,會出現病癥;時有自我欺騙的情況,例如不認為自己沉溺,又或明知自己應該停止,但卻會不惜向別人說謊來繼續有關行為。
她解釋一般的成癮循環是:某行為令某人輕鬆→某人下次想得到輕鬆時,便重覆有關行為→逐漸要增加行為次數才能達致相同的輕鬆感覺→當企圖戒除時,感到十分辛苦,忍不住便重覆有關行為。葛琳卡以吃安眠藥對大腦神經的影響為例講解:當長期服食安眠藥,便干擾了大腦神經的正常運作,一些細胞會慣性地發放更多訊息,另一些細胞則慣性地擴大接收訊息,結果一停藥,成癮者的大腦神經便變得異常活躍,使成癮者非常煩擾,因此唯有再次服藥才能抑制。
葛琳卡慨歎,成癮者起初是為了得到「良好」感覺而從事某行為,但到後期,他們其實只是為了逃避戒癮時的「不良」感覺而被迫繼續從事有關行為。
信仰也沉溺?
在台下發問環節,有人問到成癮行為若與大腦神經改變了有關,那麼是否只有以藥物治療?葛琳卡解釋,藥物確實有助病情,例如有些醫生會開藥給酗酒的人,令他們一喝酒便出現身體反應作警戒;一些焦慮症患者服藥亦有助減輕焦慮情緒,但這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患者必須通過心理治療面對真正的自己,由同行者從旁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問題,避免走回舊路。
亦有人問到,同行者應否揭穿沉溺者的「自欺」?因揭穿便失去關係,對方將躲起來繼續「自欺」,但不揭穿的話,便好像縱容對方「自欺」。葛琳卡回應指,以愛心說誠實話十分重要,要令他明白你也很心痛和矛盾,讓他體會你的同理心──正常以言,這種矛盾應該也是他自己的心情──從而明白你的界線。
最後有人問到,輔導成癮者時常強調祈禱,那麼祈禱、信仰本身會否也變成一種沉溺?葛琳卡指確要留意「沉溺性信仰」:若有人祈禱是出於惶恐、怕受罰,因而無法停止禱告,一旦停下便深感不安,這就有問題,因為信仰應該令人喜樂,不應使人勞損又或失去生活平衡。
調查:性沉溺與信仰投入無關
之後由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主任陳永浩公佈「香港基督徒沉溺行為調查」。調查於今年四、五月間透過網絡進行,成功訪問了1094人,女性佔56.3%,33歲或以下人士超過600,基督徒佔899位,大專學歷人士逾500人。陳永浩承認是次調查只屬拋磚引玉的初探,取樣並非隨機,當中界定的「沉溺」亦只屬初步評估。調查涉及的五方面包括:網絡、消費、投資、工作和性。
網絡沉溺方面,五成半受訪基督徒屬健康,一成六屬沉溺甚至深度沉溺,男女程度相若,無顯注分別。但已婚男性則明顯比未婚男性較少沉溺,已婚女性則和未婚女性沒有顯著分別。
消費沉溺方面,六成半受訪基督徒屬非沉溺,約一成屬沉溺甚至深度沉溺。當中信仰投入度(以參與屬靈活動的數量計算)較高者,非沉溺者明顯較多(七成),信仰投入度較低者則明顯較少(四成四)
投資沉溺方面,在四成有從事強積金及工作以外投資的受訪基督徒中,有七成九被界定為非沉溺,而被界定為沉溺甚至深度沉溺的人則為半成。當中男性又明顯較多沉溺,信仰投入度愈低亦愈多沉溺。
工作沉溺方面的發現則比較特別:只有3.6%被界定為非沉溺,另有近三成半被界定為沉溺或深度沉溺,即有六成一受訪的全職工作基督徒屬潛在沉溺者,當中未婚者和信仰投入度較低者明顯較多沉溺。
性沉溺方面,調查發現過半數男性受訪基督徒每月至少接觸色情資訊一次,女性亦有超過一成。每月自慰或性幻想至少一次的受訪男性基督徒亦佔一半以上,女性亦超過兩性。每月至少一次發生婚外性行為的受訪男性基督徒則逾一成,女性亦近半成。總計而言,有六成受訪基督徒屬非沉溺者,一成六則屬沉溺甚至深度沉溺,當中較特別的是信仰投入程度的高低在性沉溺程度上未見顯著分別,在統計學上有分別的只有性別和婚姻狀況兩項(男性、未婚性沉溺比例較高)。
網上牧養踩鋼線?
台下發問時,有人問到,若要進行網上牧養,牧者總不可能與少年人鬥長時間,如此如何有效牧養?陳永浩同意這是鋼線,但當人人也在「游水」時,牧者總沒理由站在岸上,最起碼也要「知」,例如知道facebook是甚麼、大家在facebook上玩甚麼遊戲,這樣才能有效溝通,更進一步就是自己以身作則,示範一個良好的上網榜樣。
亦有人指出有關調查太多偏向「性沉溺」的部分,例如該部分會細分為瀏覽色情資訊、自慰和性行為三項,但消費則沒細問受訪者購買甚麼、上網是上甚麼網站、投資是購買哪類產品等,提問者認為這些分類有助大家解讀結果。陳永浩承認調查確未完善,但強調這是第一步,以後將開展更多針對性的調查,但取樣上可能需要教會配合,避免網上調查以年輕、大專程度受訪者佔多的情況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