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由《時代論壇》主辦的「堂會運作X保育思維」講座,已於八月廿七日晚上於《時代論壇》社址舉行,講員為深井靈光堂堂主任余振雄傳道及本土行動成員陳景輝,內容主要探討教會與所處社區的互動,以及在公民社會所扮演的角色。約十五人參加。
人的生活與社會結合
余振雄首先從《靈光乍現──深井靈光堂五十五年感知》一書說起。這書是深井靈光堂五十五週年的紀念刊物,但不只為教會而製作,也包含社區的歷史,「教會已有其他刊物滿足到陳述歷史的要求,因此我們不想重覆。在與弟兄姊妹的溝通過程中,我又發現了他們與這個社區很有關係,這些都讓我大開眼界。」他在牧會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有關深井、教會與社區的歷史都被遺忘,因此認為要「拯救歷史」,重提已經隱沒的記憶:「現在我們對深井的認識只有燒鵝和私人樓,但其實還有寮屋和其他已被忘記的過去。」
他認為堂會運作除了選擇主日學課程、教會的發展模式和方向、如何提升堂會收入發展其他事工,也可以包括社區在其中:「堂會座落一個社區,有社區就有人,有人就有生活。我們若將這個生活看為堂會運作的依據,比起將其他運作模式套用到個別堂會來得更有人性、有關係。」他強調,無論有否信仰,生活本身都離不開與社區接軌:「例如有教會想遷堂至工業大廈,因為走火通道不符合消防條例……幸好買入時是低價,想賣出時樓價上升,於是有錢可再買其他地方,這涉及到『地產霸權』。只要我們留意,這些就是教會實實在在地經歷的社會問題,哪怕一個只在主日上教會的人……現時教會常常講要社會參與,我覺得這根本不能成為一個問題,因為重點不在於我們的信仰如何堅實或有否神學資源推動我們參與社會運動,而是無論是否信徒,都在經歷著社會的影響,我們怎能不關心?」
教會是神聖經驗的累積
陳景輝表示從社區發掘經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因為現時的人已經「沒有故事可講」:「大家圍著桌子吃飯,發現無話可講唯有一起看電視。經驗的發掘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因為經驗被淹沒。我們已經沒有耐性聆聽別人的故事,或者我們已經很少這類可以變成故事的經歷,以致可以累積、可以分享。」他以從前在灣仔的一個工會為例,比較它與教會在社區的角色,「若工會見證了數十年來工人的生活──工作環境、『包食無工錢』、『跟師傅』、餘興節目,教會是否一個見證了香港人數十年來神聖經驗的場所?」陳景輝進一步提及教會與信徒的生活可以加入社區的層面:「除了教友有病會有人帶他看醫生、搬屋有人幫忙之外,教會可否與社區融為一體?」
有台下參加者表示自己教會在清拆重建之後,與社區的關係開始疏離,甚至因為重建後樓層過高而接到附近居民投訴,這反映教會已失去在五、六十年代建立時與社區的緊密關係。余振雄在回應時表示要「拯救歷史」就要趁早,而「歷史能聚合教會的價值」:「教會的價值就是有很多人,這些人累積了許多與社區的關係。社區這個平台是屬於眾人的。」陳景輝認為,過去香港有些修女接收被遺棄的女嬰和死嬰,為她們提供教育、居住等的服務,教會也提供許多社區福利服務,「但今日的時代巨輪,就是要我們忘記以往所累積的看法。新的時代再不建基於過往與社區的關係,教會因而失卻過往社區所累積的可參考性。既然教會的信仰實踐、所持守的價值不會因為經濟結構而轉變,教會就是最強大的基金──講永恆。所謂永恆,就是持續累積的經驗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