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宗教教育空間與「活的傳統」

(2010年09月13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這些年間,當香港的學制逐步邁向三三四,本地中學的各科課程亦隨之產生變化。雖然因為銜接安排,未來一年沒有中學會考,相信學校也不會覺得分外輕鬆;而再過一年,大家都要共同面對一個全新的考核經驗。

  學業不可能離開考試評核,但學業並不單單為了學生的考試評核而作準備,更為了學生的人生與未來。學校的宗教教育,就很能體驗這一點。今期頭版專題,初步探討新舊學制下本地中學宗教教育的變遷,也揭示當中的新可能。

  自從通識科目列入新高中學制的課程,香港未來一代的思考方式,無可避免注入新元素;對身邊事物注重多角度思維,獨立思考,都是生活在香港這個多元社會所需的其中一些思考素質。要討論通識科目的最終成敗,現在當然言之尚早。但要了解學校宗教教育在新學制下所面對的思考方式和校園氛圍,不必等數年以後。

  要審視學校宗教教育,不能單看課程框架裡的內容,還要看框架外的天地。生活,不單需要知識與方法,還需要空間──無論是學習的,還是教授的。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是宗教傳統也好,是倫理分析也好,都需要一個融匯貫通的生活空間,以致知識與生命有更好的結合。信仰,是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情。然而老師的生命,縱有影響學生生命的意願,也要有發揮的空間。在今天以管理為綱、競爭為尚的香港校園處境裡,這片空間是需要各方的奮力爭取和開墾而得來。

  過去,不少人相信隨著現代價值與科技的發展,宗教只會被邊緣化,直至湮沒於生活視界之外。時至今日,在所謂後現代社會,宗教群體非但沒有消失,還比以前更活躍。從世俗社會的角度看來,關鍵之一,是有關的宗教是否仍然是一個活的傳統,薪火相傳,進而成為今天人類社會面對生活的破碎與荒謬時,其中一項賴以繼續奮力向前的重要資源。在這個全球化的多元社會裡,今天的學校教育若忽略宗教,很難談得上是完整。

  對教會而言,宗教教育當然不止有其社會意義,還肩負獨特的信仰使命。遇見基督,靈裡甦醒,是信仰尋索的起點。這分甦醒,可以相連於人生裡的不同經歷和衝擊。學生時代的宗教倫理學習,不一定都能叫學生靈裡甦醒,卻能給他們在面對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時,有更好的基礎準備與資源。我們不能期望,學校宗教教育能使每一位參與者均能即時成為教會群體這個「活的傳統」的積極一員,薪火相傳;但在同學的人生裡,今天所撒下的道種,還是有茁壯成長的機會。求主護佑。
 


其他新聞快報
逾四分三成英國人 不願意支付教宗訪英費用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對青少年社會參與持正面態度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趙善榮陳曉蕾談環保和低碳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美教會擬燒《可蘭經》惹爭議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福音戒毒之父陳保羅牧師 九月十一日下午安息主懷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