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串聯貼紙 10月1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寬恕與復和」教牧講座

Augsburger:轉化不只補償
(2009年03月30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中國神學研究院與福樂神學院合辦「寬恕與復和」講座,由後者的牧養關顧教授Dr. David W. Augsburger主講。三月廿七日下午舉行的教牧講座,有約二百位教牧及神學生出席。

「單車」背後

講座開始,Augsburger邀請兩位出席者演出一個短劇:James和Eric是年輕人,後者強搶了前者儲了三年錢買回來的單車。三年後,Eric回來要求James寬恕,Eric說:「若我曾傷害你,請你原諒。」James深感不滿,反問Eric單車何在,Eric回應說他已記不起甚麼單車,他只求James原諒,並說他倆的關係才是此刻最重要的,畢竟單車已是過去的事。James批評Eric企圖以一堆美麗的話把以前的事抹掉,最後高聲反問:「單車在哪裡?」

Augsburger指這故事帶出不少有關「寬恕」的反省。例如「單車」對James和Eric明顯有不同意義:前者視為夢想和成就,後者則不當一回事。Eric在對話中沒有聆聽James,只是不斷說話,「寬恕」對他而言只為減少罪咎感。而James則不斷重提單車,從沒想過自己與Eric的關係。

寬恕分類

「寬恕」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Augsburger指對一般人而言,「寬恕」傾向是一種文明、禮貌,講求容忍、開放、接納,因此道歉有時會變成「藉口」,雖然很有禮貌,但卻沒有判斷責任。對有信仰者而言,「寬恕」的最高境界應是重建關係,挽回人性,共建同等價值,有真誠對話,視對方為主體而非客體。

他以圖表講解尋求寬恕者的八種心態:尋求不必承擔責任?還是願意承擔負責?若是後者,他是純粹期望免去罪咎?還是希望獲得接納?若是後者,他是期望得到社群接納,還是希望直接得到受害人接納?若是後者,他是期望跟受害人回復過去的關係,還是希望開展全新關係?

救贖公義

Augsburger指心理學近年愈來愈重視「寬恕」的研究,了解到「寬恕」講求人與人之間建立有真實接觸的橋樑,過程不能單向,需要雙方真誠地處理傷痛,且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尋求,不能一步到位。

他提到寬恕中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公義,有些人以為公義就是「以眼為眼」,但其實還有「救贖公義」的理解,當中講求轉化雙方關係,而非只尋求直接補償。以短劇中的「單車」為例,James其實並不需要那輛單車,他只是需要Eric認同那輛單車的價值,因此Eric即使無法將單車還回James,也應向James提出:「我可以為你做甚麼?」而不是斷言那輛單車已經過去。Augsburger指出,當Eric願意承認那輛單車的意義,James便可能回答:「算吧!已經過去了。」雙方因此有開展新關係的可能。


聆聽技巧

Augsburger解釋,有些東西是無法直接補償的,例如名譽、恥辱、身體傷害等,因此在尋求寬恕時,實際需要的是透過一些行動,改變雙方的關係。而聆聽──讓對方明白「我在聽你」、「我在這裡」──便非常重要。

在台下發問環節,有教牧問到若衝突雙方都覺得自己有理,那麼誰人有權為「傷害」下定義?Augsburger隨即要求參加者一同重覆幾句他認為非常重要的說話,日後教導受輔者。他指衝突雙方對一些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定義和期望,是經常發生的事,因此必須引導雙方透過聆聽和對話,了解另一方的意思,過程中要教導他們說:「讓我看看我是否理解你的意思?」「我有誤解嗎?」「你有補充嗎?」經過反覆對話,若雙方的想法愈來愈接近,便可嘗試引導他們總結:「那時你的反應是合理的,因我明白你感受到……」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9.3.30)
宣傳圖
 


其他新聞快報
香港聖經公會:海嘯後聖經銷量上升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斯洛伐克舉行總統大選 唯一女候選人受矚目 (中時電子報)
忠僕號 徵召短期義工 (台灣國度復興報)
信仰道德與社運邏輯的角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美教會為失業者提供就業轉導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