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近期香港的新聞,如同七月驕陽的火熱。新政府民望低迷,火頭處處;社會的問題仍然千頭萬緒──當中包括累積多年的貧富懸殊問題。
這些年,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成員蔡元雲醫生,一直在政策以及前線服事的層面,與眾教牧同工關注本地的貧窮及社會流動問題,累積不少經驗和心聲。今期我們先談政策角度,以下為部份內容:
羅:羅民威(《時代論壇》總編輯) 蔡:蔡元雲(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成員,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
羅:在過去幾年,「教會關壞貧窮行動」累積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你對香港貧窮問題的理解?
蔡:唐英年還當司長時,我獲邀當了三、四年「扶貧委員會」負責兒童和少年的主席。政府用「扶」字,其實已暗示市民有需要時才扶他一下。香港有「安全網」的概念,這是需要的。香港的「安全網」其實算不錯。接近五十萬貧困家庭,有二十萬是低入息的。當中有廿九萬人是長者,佔了很高的比例,再加上高齡、中年男士不能轉型,所以政府應該是「長貧」,長期扶助他們,至少讓他們衣食無憂......
羅:你提過有微觀扶貧因素如派錢或幫市民儲錢,以及宏觀環境如就業、教育的結構性問題。新政府下,你覺得會有甚麼轉變?
蔡:我覺得這個新政府還是很撲朔迷離。暫時我未看到它有具體回應我剛才說的問題。沒有人提過人力架構、就業架構的重新整理,因為這都是五年、十年後才見果效的。政府是希望三年內有成績的,因為官員約三年轉換一次......
羅:有沒有一些具體的建議會交給梁振英政府?
蔡:......跨代脫貧的樽頸位就是動力(momentum)。現在的香港教會約有一千三百間,參與「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和「食物銀行」的,一共只有七十間。那另外的一千多間呢?教會不能內向(turn inward)的,這個生態需要轉變。還有,職場導師可協助年輕人作生涯規劃,在職業技巧上提供幫助......第二,建立跨界別、跨年代的關愛文化......
羅:這也牽涉到轉換政策語言的困難。當關懷貧窮涉及到非政府組織和商界時,政府應如何介入?
蔡:我們跟大學是有一個語言的。我們在北京做過,發覺大學生可以當一些民工的師兄(Big brother)。政策語言就是在大學推廣一個 “service learning”的概念......另一個政治語言,就是「和諧」。香港講「和諧」,國家也講「和諧」。但「和諧」是指真正的關係建立(relation building),這是需要培訓(coaching)的。我們希望藉著有系統地培訓一班人去做跨代、跨界別的工作,從而達致真正的「社會和諧」。以關注南亞裔和新來港人士為例......
羅:你會用甚麼形式去表達扶貧意見?期望是怎樣?
蔡:我們寫了個「進言」給梁振英,我相信新政府會接受的。它講明貧富懸殊是首要關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