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神學院「佔中交流會」
吳宗文與戴耀廷對談
2013年11月01日
對於「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行動(下稱佔中),贊成與反對的言論在基督教圈子此起彼落,佔中行動發起人的港大法律系教授戴耀廷,以及反對佔中建議的播道會港福堂主任吳宗文牧師,出席建道神學院舉行的「佔中交流會」,互相提出理據交流。吳宗文直指佔中行動概念不清晰,理據欠說服力;他認為,要涉及生命及族群的生存,或挑戰到基督教信仰,才可進行公民抗命,而香港此刻並沒有公民抗命的條件。戴耀廷則指根據他二十多年研究經驗,認為香港現已到了公民抗命的關鍵時刻。兩人在辯論過後,相擁唱詩,並一同祈禱,見證主內肢體雖政治立場不同,亦可以在信仰中相互尊重。
潘霍華行弒希特拉是政治任務?
吳宗文發言時表示,社會上部份人士以「佔中」作為手段向政府施壓,作為普選談判的籌碼,以達到普選的訴求,這個行動「很多關卡在概念上不清晰,理據欠說服力。」他指出,現時香港基督徒處於類似耶穌保羅時代的情景,社會的大環境是異教,基督徒屬於少數。援引羅馬書及保羅書信的解釋,認為基督教信仰中雖然有公民抗命的理念,但是卻是要達到多方面的條件,例如牽涉及生命及族群的生存,或挑戰到基督教信仰,才可到達行使公民抗命。
吳宗文指出香港此刻並沒有達到公民抗命的條件,逐點說明歷史上發生的事件,不能與香港現時的情況類比。他認為,孫中山推動的是「革命」,而非「抗命」;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擁有濃厚的自由主義神學色彩,更不妙的是他抱有很強的反閃族觀點。他從潘霍華的傳記中,看到潘霍華擁有多個身份,其中包括特務及間諜,質疑潘霍華行為動機的純正,「我們福音派很想潘霍華成為我們的標誌,但從歷史角度來看,究竟潘霍華行弒希特拉是基於他的信仰反思,還是出於他的政治任務,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仍然討論。」此外,吳宗文認為甘地、南非黑人民權領袖曼德拉及圖圖主教,均是種族主義的受害者,在族群生存受到威脅時作出行動,不能與香港的情況類比。
戴耀廷回應吳宗文對潘霍華的看法,指他並沒有理會潘霍華的神學思想是自由派還是基要派。他引述潘霍華在《獄中書簡》的一段:「你不要成為一個甚麼人,連要成為一個敬虔的基督徒也放低,而要與主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一同儆醒時,那無論你成功,你不驕傲,失敗亦不會沮喪。」他以此為支持個人推動整個佔中行動的信仰力量來源,自然已把個人成敗得失放低。
講座於十月廿九日假宣道會北角堂舉行,主辦單位統計,是次聚會約有四百一十人出席。有關講座的詳細報道,包括二人的觀點比對,見一三六七期《時代論壇》。
潘霍華行弒希特拉是政治任務?
吳宗文發言時表示,社會上部份人士以「佔中」作為手段向政府施壓,作為普選談判的籌碼,以達到普選的訴求,這個行動「很多關卡在概念上不清晰,理據欠說服力。」他指出,現時香港基督徒處於類似耶穌保羅時代的情景,社會的大環境是異教,基督徒屬於少數。援引羅馬書及保羅書信的解釋,認為基督教信仰中雖然有公民抗命的理念,但是卻是要達到多方面的條件,例如牽涉及生命及族群的生存,或挑戰到基督教信仰,才可到達行使公民抗命。
吳宗文指出香港此刻並沒有達到公民抗命的條件,逐點說明歷史上發生的事件,不能與香港現時的情況類比。他認為,孫中山推動的是「革命」,而非「抗命」;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擁有濃厚的自由主義神學色彩,更不妙的是他抱有很強的反閃族觀點。他從潘霍華的傳記中,看到潘霍華擁有多個身份,其中包括特務及間諜,質疑潘霍華行為動機的純正,「我們福音派很想潘霍華成為我們的標誌,但從歷史角度來看,究竟潘霍華行弒希特拉是基於他的信仰反思,還是出於他的政治任務,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仍然討論。」此外,吳宗文認為甘地、南非黑人民權領袖曼德拉及圖圖主教,均是種族主義的受害者,在族群生存受到威脅時作出行動,不能與香港的情況類比。
戴耀廷回應吳宗文對潘霍華的看法,指他並沒有理會潘霍華的神學思想是自由派還是基要派。他引述潘霍華在《獄中書簡》的一段:「你不要成為一個甚麼人,連要成為一個敬虔的基督徒也放低,而要與主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一同儆醒時,那無論你成功,你不驕傲,失敗亦不會沮喪。」他以此為支持個人推動整個佔中行動的信仰力量來源,自然已把個人成敗得失放低。
講座於十月廿九日假宣道會北角堂舉行,主辦單位統計,是次聚會約有四百一十人出席。有關講座的詳細報道,包括二人的觀點比對,見一三六七期《時代論壇》。
| 網友回應 |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新聞導覽
- 上一則:動議案以「跨性別」取代「變性人」
- 下一則:轉化城市:從關懷貧窮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