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萬王之王》幫助孩子理解耶穌的一生

《萬王之王》透過創意十足的敘事框架,巧妙地講述四福音書的故事。

2025年04月23日

來源: Christianity Today 推薦: 0 分享: 分享至 LINE

(作者 Peter T. Chattaway)從兒童視角出發來描述耶穌的動畫電影並不少見。以我個人而言,《奇蹟製造者》 (The Miracle Maker) 依然是歷來最優秀的耶穌電影之一,而它就是ㄧ部分從睚魯女兒的視角來敘述。即將於今年稍晚上映的《世界之光》(Light of the World) 則聚焦於耶穌跟約翰 (根據傳統是最年幼的門徒) 的關係,以約翰身為一個「普通的男孩」的視角出發。

而《萬王之王》這部由Angel Studios發行、前幾週上映的電影,也同樣以一位兒童主角為核心,但切入的角度卻相當不同。這次不是從第一世紀的小孩視角出發,而是透過十九世紀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向他的小兒子華特講述的方式來呈現福音故事。

這樣的敘事設計是有歷史根據的。狄更斯以《孤雛淚》、《遠大前程》和《雙城記》等小說聞名於世,但他也曾寫過一本關於耶穌的書,名為《我們主的生平》(The Life of Our Lord),他每年聖誕節都會讀這本書給自己的孩子聽。狄更斯拒絕將此書出版。事實上,這本書對他的家庭而言極為私密,以致於它直到1930年代、狄更斯的最後一位子女過世後才正式問世 (實際寫成於1840年代)。

《萬王之王》在某些方面與《我們主的生平》不同。但其核心設計,一位父親向兒子講述故事——讓電影得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來呈現耶穌的一生,即便當中有些沉重的片段。片中狄更斯與兒子華特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華特能夠偶爾插話提問,讓電影得以解釋一些大小細節,比如「逾越節是什麼?」、「馬槽是什麼?」⋯⋯等ㄧ些對年幼觀眾來說可能不太認識的詞彙。

故事的主要節奏一應俱全:耶穌的誕生、他在拿撒勒的童年、十二歲時前往聖殿、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幾個著名神蹟的重現,最後則是聖週的事件,包括祂的受難及復活。

有時,華特與狄更斯站在故事之外,或是在狄更斯書房的安全空間裡討論情節,或以「第一世紀場景」中的旁觀者身份遠距觀看;有時,他們則直接參與劇情,有些情節偏向幽默:像是他們養的貓咪「薇拉」在群眾中走失,有些情節則試圖搭起古今的橋梁,例如華特正在吃媽媽送來書房的餅乾時,想像自己把餅乾遞給某位門徒,然後那些餅乾變成了耶穌用來餵飽眾人的魚和餅。

雖然電影聚焦於狄更斯和他的家庭,但這部由張誠浩 (Seong-ho Jang) 執導、韓國視覺特效工作室Mofac Animation製作的影片,其實與狄更斯的原作關係並不深。電影經常補足狄更斯書中未提的細節,所強調的主題也有所不同,神學上甚至更加正統 (或可以說是「更基督教」)。

最大差異之一,其實就藏在電影的標題中。狄更斯在原書中鮮少提到耶穌是君王;當他使用「王」這個詞時,通常是在說邪惡的希律王。但在電影裡,華特對亞瑟王的故事著迷不已,因此狄更斯決定講一個關於「萬王之王」的故事。電影劇本充滿了關於耶穌是怎樣一位王的描寫:一位謙卑的王、一位服事子民的王⋯⋯等等。

電影對耶穌和撒但及邪靈世界的相遇也表現得更加坦率。狄更斯雖然提到耶穌在曠野中禱告四十天,但略過了受試探的情節;他談到耶穌醫治被鬼附之人時,也傾向說他們是「瘋了」,而非被邪靈折磨。而電影則直接地、巧妙地處理了這些故事——用像小型龍捲風般的塵旋來暗示邪靈的出現。電影中的狄更斯特別指出,耶穌「僅僅用上帝的話語」就抵擋了誘惑。

電影對「信心」的強調也是原書中未曾出現的。電影中的狄更斯說,耶穌行神蹟不只是「為了行神蹟而行」,而是「為了證明信心的力量」。他甚至說,邪靈之所以聽從耶穌,是因為「牠們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也知道祂的信心有多堅強」。電影中的耶穌甚至直接告訴門徒:「信靠我,就必得救。」

不過,儘管《萬王之王》有許多創新,它並未在所有方面都修正狄更斯的原著。狄更斯以其時代的偏見 (反猶主義的濾鏡) 談論耶穌時代的猶太人,而雖然電影修正了一些錯誤 (電影更加清楚地指出,釘死耶穌的是羅馬人而非猶太人),但電影對法利賽人的描繪仍然過於單一刻板,無意中仍落入老套的描述方式。

整體而言,這部電影令人印象深刻,且創意十足。透過「狄更斯向小華特講述耶穌的故事」這一敘事框架,觀眾中的孩子能在華特身上看到自己,如同華特在耶穌所觸摸過的人身上看見自己一樣。虛擬攝影的畫面富有動感且具表現力;在某些關鍵段落——例如狄更斯解釋逾越節的起源,或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的意義時——電影暫停了常規的電腦動畫,用淡淡動態的「古斯塔夫·多雷風格」的木刻畫來呈現信息。

整部片穿插著一些讓聖經迷會心一笑的小細節,例如在介紹十二使徒時,其中一人對另一人說:「嘿,你老爸也叫亞勒腓啊!」配音演員的選角也非常到位:尤其是布萊納 (Kenneth Branagh),他為狄更斯一角帶來了細膩、老練的詮釋;以及當年在《馬槽傳奇》中飾演耶穌地上父親約瑟的伊薩克 (Oscar Isaac),如今成功地演繹充滿憐憫又具權柄的耶穌本人。

電影對狄更斯原著《我們的主的生平》還做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神學修正。原書反覆強調「只要人做好事,就可以上天堂,甚至變成『明亮的天使』」。狄更斯認為耶穌事工的重點,是教導我們「做個更好的人」,這樣死後才能上天堂。(他甚至似乎擁抱了某種「領養論 (Adoptionism)」,即認為耶穌本來只是普通人,後來某個時間點才被上帝「領養為子」——例如他原本寫道,耶穌「好得讓上帝愛祂如自己的兒子」)。

《萬王之王》電影則將重點放在「復活」上,明確指出救恩的開始不僅是在遙遠的未來,更是在此時此地。「我們再次活著,因為祂已復活,」狄更斯如此說。阿們。

彼得·T·查塔威 (Peter T. Chattaway) 是位專注於聖經電影的影評人。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