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牧師,你可以談論你的心理健康危機

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並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堅強的展現。

2025年04月29日

來源: Christianity Today 推薦: 0 分享: 分享至 LINE

(作者 Adam MacInnis)尼可拉斯感謝上帝,他還活著。

這並不是他的計畫。

他曾是南加州一間長老教會的主任牧師,年輕有為,卻深陷焦慮、憂鬱及自殺念頭之中。最一開始只是平凡的工作過勞或倦怠,最後卻演變至更危險的境地。

「那是個非常忙碌的季節,」尼可拉斯接受本刊採訪時說:「我承擔了太多,卻沒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在裡頭。」

在成長過程中,他從未有過心理健康方面的掙扎。但到了2015年,他覺得自己的大腦像是停擺了,身體也像背負著無法承受的重擔。他連續幾週幾乎無法入睡。所幸,這些症狀最後逐漸緩解。

但到了2019年,美國長老教會 (PCA) 裡的事奉生活又變得異常繁忙,於是這樣的狀況再次發生。

「我承擔太多,結果整個人就垮了,」他說。「我以前從來沒有過恐慌發作,當時我以為自己是心臟病發作。」

儘管如此,他自己仍未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幫助。幸好,他的妻子吉娜堅持要他去看醫生,才最終使他獲得協助。起初,她只是希望醫生能為尼可拉斯開個藥,讓他睡得好一點,認為只要規律休息,焦慮情況就能改善。於是她預約醫生並強迫他就診。尼可拉斯在與醫師交談時,提到了他曾有結束生命的念頭。

依照程序,精神科醫師隨即安排他住院治療。如今,尼可拉斯十分感謝當時的決定。

他經歷了多種形式的治療,如今已重獲健康。尼可拉斯目前已離開事工崗位,從事教學工作,但心中卻始終掛念那些仍在教會中服事、卻正在掙扎的人。

根據巴納研究機構 (Barna) 2024年的調查,將近五分之一的新教主任牧師坦承在過去一年曾有自我傷害或自殺的想法。多數人會淡化此事,表示這些想法只是稍縱即逝 (8%) 或不算嚴重 (9%),但仍承認這些念頭真實存在。

許多美國牧者正默默與心理健康掙扎搏鬥。在巴納的調查裡,將近一半牧者 (47%) 表示自己感到孤單或被隔離;多數人坦承有憂鬱的感受;而有多達65%的人表示他們沒有與心理諮商師、輔導員、屬靈導師或導師談過這些問題。

「作牧者的感覺好像你對所有事都有責任,卻又對任何事都沒有掌控權,」巴納研究機構執行長金納曼 (David Kinnaman) 說。「這是一種別具挑戰性的工作描述……某種程度而言,他們就像在不斷把一顆大石頭推上山坡——是永無止境又沒有成果的工作。」

巴納研究指出,牧者的心理健康近年來每況愈下。新冠疫情是個顯而易見的壓力及孤立來源。從事不同事工的人也談到,目睹政治兩極化的情況蔓延進教會,讓他們十分難為。再者,隨著人們對教會中各種濫權事件的認識日益加深,對領袖的懷疑也隨之增加,讓牧養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牧師這個職分本身就非常艱難。焦慮不斷加劇,壓力堆積,緊急狀況接連不斷。

「安歇領袖關懷 (Abide Leader Care)」創辦人奇爾斯 (Michael Chiles) 表示,多數牧者並不會談論他們在事工中面對的壓力,也不會主動尋求協助,「直到他們已經走到一切崩解的地步。」

初期的警訊包括難以承受的壓力、孤立感,以及自身婚姻問題。但許多人很擅長忽略這些警訊。

奇爾斯大約在十年前於德州創立安歇領袖關懷,他的初衷是想讓牧者更容易踏出尋求幫助的第一步。他本身就是一位牧師,因此前來尋求協助的人無需多費唇舌解釋事奉的處境。而且第一次諮詢是免費的,可以暫時不必擔心費用問題。

「我們希望移除那些最常見的障礙,」奇爾斯說。「一旦他們開始敞開心扉、把事情說出來、帶到基督的光之下,他們就會開始感受到醫治的萌芽。」

如今,「安歇領袖關懷」在全美21個州都有配合的諮商師,奇爾斯補充,線上諮詢也是許多人合適的選項。

位於佛羅里達州的「牧者關顧中心」(Care for Pastors) 也為全美各地的牧者提供協助。創辦人羅恩及羅達 (Ron and Rodetta Cook) 曾是植堂牧師,他們在2004年創立這個機構,起因是「多起令人痛徹心扉的傷心事件」,讓他們一度想要辭去牧職。

羅恩說,他從自己的經歷中深刻體會到,牧者需要一個能坦誠自己的脆弱的空間。

他注意到,許多前來尋求幫助的牧者一開始其實並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諮商,但他們所描述的感受,往往是滿滿的絕望。

「他們就是不斷地付出、付出、再付出,直到再也沒有東西可以給了,」羅恩接受本刊訪問時說。「牧者對自己設下不切實際的期望,也常常讓教會領袖把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加在他們身上。」

許多牧者已在面對倦怠、同理心疲勞及決策疲乏等問題,而教會的內部紛爭又讓情況雪上加霜。羅恩鼓勵教會,不要等到牧者心理健康亮起紅燈才行動,而是應該主動安排他們接受預防性的諮商及關顧。

他說,太多教會選擇忽視所有警訊,直到牧者離開教會、甚至離開服事崗位為止。

加爾文大學 (Calvin University) 校牧瑪麗 (Mary Hulst) 致力於教導未來的牧者,在問題出現前,就開始關注自己的心理與靈命健康。她會與學生談論如何處理衝突、管理期待,以及採取實際行動來照顧自己。她指出,「規律運動」的習慣常被人忽略。牧師們常以為自己可以長時間不運動、不好好睡覺,或不注重飲食健康。

她強調,靈修操練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並建議牧者定期參加靈修退修會與守安息日。

「我們需要休息,也需要更新。我們的服事品質與我們自己的健康息息相關,」瑪麗說。「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把這些健康的生活節奏建構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就不會走到崩潰的地步。

然而,讓牧者願意照顧自己,其實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要讓他們認清自己正經歷心理健康危機,更是難上加難。

有時候,即便牧師出現恐慌發作,甚至有自殺念頭,他們仍可能會認為「不告訴別人」是更好的選擇。

「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並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堅強的展現,」瑪麗說:「這表示你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知道自己沒有處於最佳狀態,並且願意變得更健康。能如此坦誠地面對自己,是件很美好的事。」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