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整理:謝家誠)【時代論壇訊】近年學童自殺問題嚴重。在近日一個學童精神健康專題講座上,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梁雅文博士指,滿足的家庭關係與學校生活,有助支持受網絡欺凌的學生,甚至足以挽救一個生命。
梁雅文解釋廣義的網絡欺凌,是指透過網絡對人進行重複和攻撃性的行為,而對象通常處於powerless的狀態。但她強調,網絡欺凌的定義各有不同,「(《多啦A夢》的)胖虎和大雄好明顯有power difference,但網上的power difference很難定義」。至於一些常見的網絡欺凌,包括散播流言、指控、改圖,甚至是泄露個人資訊或「起底」。
調查顯示,在11個國家或地區中,有14%至58%的青少年聲稱經歷過網絡欺凌。梁雅文指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會感到抑鬱、憤怒、寂寞、焦慮,甚至有自殺念頭,比沒有經歷過網絡欺凌的人多」;數據顯示,網絡欺凌受害者自殘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一倍。
而梁雅文的研究發現,早在2013年,受訪的626名香港小五及小六學生當中,有31.2%的人表示曾網絡欺凌他人,有47.3%曾被網絡欺凌。另外,在2018年,312名受訪大學生中,有58%曾網絡欺凌他人,68%表示曾被網絡欺凌。她亦分享近年一個針對華人處境的研究,發現有18%至58%的人曾進行網絡欺凌,而有8%至68%的人曾遭受網絡欺凌。她續指,研究反映男性較容易參與網絡欺凌,而女性則較容易遭受網絡欺凌。另外,網絡欺凌較容易在中二時發生。
梁雅文又引述研究指,對家庭關係和學校生活的滿意程度愈高,學童自殺的意圖愈低。因此,家庭關係和學校生活對於幫助受網絡欺凌影響的學童,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她近期研究的成果亦顯示,一些短期措施對於減低和預防網絡欺凌有成效。2019年,在參與研究的144位大學生中,當中分成對照組和非對照組,非對照組會在為期3週共6次的1小時線上課堂,學習應對網絡欺凌相關的知識。結果反映,即使只是簡短的措施,非對照組不論是對進行網絡欺凌的意欲或網絡欺凌的意識等都有所改善。
「學生自殺浪潮──攜手拯救」暨《學生不自殺:「多謝你們救了我!」》新書發佈會由香港教育大學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主辦,於1月25日在中華基督教會基真小學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