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陳俞含編譯】今年4月9日適逢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逝世80週年,普世教協(WCC)議長海因里希.貝福德-斯特羅姆(Heinrich Bedford-Strohm)特別向這位神學家致敬,肯定其貢獻、理念。
潘霍華於1906年出生,因反對希特勒政權而在1945年遭判處絞刑。他批評納粹主義,也堅決反對納粹入侵神學和教會生活。貝福德-斯特羅姆指出,潘霍華的神學對當代普世公共神學影響深遠,尤其在應對環境危機、地緣政治衝突及克服民族主義與仇外心理方面。潘霍華的生命與見證持續激勵普世運動,例如南非反種族隔離的抗爭便深受其影響。
潘霍華積極參與早期的普世運動,並與日後擔任WCC首任總幹事的神學家維瑟福(Willem Visser’t Hooft)建立深厚友誼。維瑟福在潘霍華逝世後不久寫道,這位基督見證者的犧牲,不只是德國認信教會與普世運動的巨大損失,也讓所有親近他的人失去了一位無可取代的朋友。
潘霍華早於1931年便擔任WCC前身機構之一「國際教會友誼世界聯盟」(World Alliance for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Through the Churches)的青年幹事。1943年被捕入獄後,他寫下的書信手札被祕密帶出,後以《獄中書簡》之名出版,鼓舞了全球的基督徒。
潘霍華曾於1934年指出,面對世界強權的狂暴,唯有「基督普世的聖教會的大公會議」才能發出徹底的和平呼聲。貝福德-斯特羅姆表示,此願景啟發WCC在1983年溫哥華大會後,推動「公義、和平與受造界整合」的議會進程。此外,潘霍華亦強調社會公義,他在1935年寫道,普世運動能否實現其盼望,對戰爭、種族仇恨與社會剝削發出審判之聲,「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的順服」。
貝福德-斯特羅姆表示,潘霍華散發著深切的基督徒自信,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表現了他堅定的信仰。他認為,人們必須先了解潘霍華對信仰的投入、《登山寶訓》中描述的生活方式與對世界的承諾,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有多麽密不可分,才能了解潘霍華在生命後期做出的個人決定。(資料來源:W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