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投影片 7月8日 星期二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封面圖片

你能事奉基督又事奉孔子嗎?

我們是否更像「孔子的門徒」,而不是「耶穌基督的門徒」?
(2025年05月20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GEETHANJALI TUPPS)每種文化都有些約定俗成的規範可循,尤其是在亞洲,為人子女的必須承擔維持家庭和諧的責任。若想放下任何亞洲社會常見的規範或傳統,人們必須大膽嘗試,向同胞們展示他們的文化中有哪些想法確實是有益的,哪些則不那麼需要人們的堅持。在亞洲文化環境中生活或傳道的基督徒,能如何妥善地應對這些複雜的情況呢?

2022年出版的《亞洲基督教倫理》選集的作者們努力應對亞洲基督徒在其特定社會環境中面臨的挑戰,這些社會環境的特徵往往與「嚴格界定的社會等級/階級制」、「針對基督徒的宗教暴力或邊緣群體的苦難」息息相關。撰寫這本文集的神學家、牧師和宣教學家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香港、新加坡、斯里蘭卡和韓國,還有一位來自巴勒斯坦。作者群之中有許多人曾至西方求學,熟悉西方的思維方式,他們向讀者闡述關於亞洲人的思維方式及其他寶貴的見解。

此書每ㄧ章開頭都探討了聖經對某一社會議題的教導。而後,作者們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探討圍繞該問題的倫理挑戰。

婚姻與離婚

在《水比血更濃》一文中,Bernard Wong對亞洲傳統婚姻觀念的改變提出自己的見解。他指出,離婚如今在亞洲社會越來越普遍 (儘管還沒有像西方文化那樣正常化),年輕人結婚的時間也越來越晚,在香港、日本、韓國、台灣和新加坡,超過90%的20-24歲年輕人仍然單身。

雖然Bernard在文中說明聖經裡關於離婚的教導,但他指出,亞洲基督徒仍會離婚 (如西方基督徒一樣),但認為教會應以恩典而非純粹譴責的態度來對待這個議題。Bernard對於基督教宣教士在亞洲推動兩性更加平等的做法表示同理,但他也注意到,這種做法有時會為婚姻關係帶來更大的壓力,以及隨之而來增長的離婚率。亞洲基督徒仍傾向遵循存在他們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父權體制,今日則有不少年輕人不再遵循傳統婚姻模式。Bernard敦促教會抵抗重拾「父權制的婚姻形式」,更加關注家庭的道德願景,同時堅持聖經價值觀。

台灣是亞洲唯一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在台灣,教會必須設法理解並調和基督徒與周遭文化對婚姻和教會看法的差異。陳尚仁 (Shang-Jen Chen) 的文章《21世紀亞洲的同性戀》從聖經文本探討同性戀行為,並解釋台灣是如何朝著批准同性婚姻的方向發展。他也討論了相關的社會因素,如出生率下降、年輕人單身時間延長、性教育方式的改變及婚姻法和少數群體平等權利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陳牧師承認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但他鼓勵台灣教會加強內部合一,對受同性吸引的人展現更深的同理心和愛,並在這個婚姻觀正在迅速改變的社會中以辨別力向前邁進。亞洲基督徒面對的一個主要挑戰是許多牧師對LGBTQ+運動缺乏了解,他們經常只專注於與志同道合的基督徒討論此議題,卻不一定關注「自己與LGBTQ+群體的互動」是否呈現出足夠的敏感度/同理心。

孝道

任何計畫去亞洲從事基督教事工的人必須了解孝道的重要性,Seong在《孝敬父母》的章節中強調了這一點。正如Seong所解釋的,順服和孝道與儒家教義相輔相成:儒家教義強調子女與父母、配偶和家庭成員之間順服和孝順的關係。這種孝道方式與聖經十誡中的第五誡所傳達的訊息「相似」(但不完全一樣),有助於建立一個有序、和諧的社會——這種價值觀在整個亞洲備受推崇。

利瑪竇和威廉·克理等來華宣教士在了解儒家思想的過程中,努力將基督教信息處境化。利瑪竇認為孝敬父母等儒家價值觀與基督教一致,但Seong指出兩者之間的道德困境:儒家認可祖先崇拜,把父母或家族長輩當作神來敬拜,這與基督教的門徒訓練無法相容。然而,Seong同意,在舊約裡,孝敬父母與擁有「蒙福的生命」密切相關,在新約中,孝敬父母仍是門徒訓練的重中之重。

種姓制度

作為一名印度人,我認為Kiem-Kiok Kwa撰寫的《人的尊嚴》一章對我很有幫助,因為它闡述了與身份和地位有關的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她以我們的天性——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所造——為切入點,視所有人為具有重大且平等的價值,這與世俗的階級制或社會地位觀點形成鮮明對比。來自新加坡的Kwa建議採取一種逆文化而行的做法,在家中,讓家庭幫工或傭人在用餐時與雇主坐在一起,以此來肯定每個人在家中相同的尊嚴。

另一位神學家庫馬爾 (Nigel Ajay Kumar) 則追溯了英國的階級主義,以及英國人對種姓制度的影響。這種制度的繼續存在對教會有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因為它維持著貧富之間的鴻溝。在印度,建立跨越種姓的情誼仍是高度逆文化的行為,但這是基督徒的義務,因為他們知道基督將所有基督徒連結在一起,不分社會地位。

庫馬爾探討了國父甘地關於「自我否定」和「自我放棄」的看法,以及這種看法與種姓制度所造成的痛苦、貧窮和壓迫之間的關係。甘地主張改善低等種姓和賤民的待遇,但他並不支持廢除種姓制度。雖然種姓歧視在1955年被正式宣佈為非法,今天的印度仍然存在這種現象。庫馬爾精闢地對比了甘地和基督教對苦難的看法。在甘地看來,人要找到真理就必須經歷苦難,這是每個人生命歷程的一部分。但對基督徒來說,我們之所以能被救贖,是因為耶穌基督代替我們受苦。種姓制度下的印度教徒很難理解這個概念,因為整個社會都告訴他們,低等種姓的人因著自己祖先的地位和出生時的社會地位而必須受苦。

有意義的交流與實踐

我在香港生活了大半輩子,深刻地認識到殖民地歷史如何影響我們對特定亞洲環境的理解。早年的宣教士將福音帶到亞洲,並將其包裹在西方文化特色之中。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基督教教導在表達的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等方面已變得更加處境化。生活在亞洲的亞洲基督徒和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亞裔家庭都面臨類似的倫理問題。

基督教在亞洲的蓬勃發展是透過以積極的方式與社會互動而實現,例如庫馬爾所舉的例子:兩位來自印度的牧師,儘管他們來自種姓制度的兩端,卻能彼此賦權。本書將促使任何在亞洲或向亞洲人開展基督教事工的人深思儒家哲學、揮之不去的種姓制度、社會等級制度以及需要盡職尊重長輩的家庭關係。作者們的文章使人們認識到每個國家在倫理方面的掙扎,並展示了福音如何在亞洲環境中得到有意義的傳播和實踐。

雖然《亞洲基督徒倫理學》沒有為倫理問題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但它提醒我們,基督的信息必須在我們的決定和行動中佔據首要位置。本書鼓勵所有基督徒——無論身處何種文化背景,都要以深思熟慮且符合聖經的方式來處理棘手的社會問題。

 



其他新聞快報
聖公會動物事工 關懷所有受造界 (教會公報)
全球媒體監測計畫 拒女性被社會隱形 (教會公報)
普世教協促福祉 研討AI醫療整合 (教會公報)
海豐崙教會建堂動土 感恩見證上帝恩典 (教會公報)
MAKINO福音日本語學院迎20週年 邀年輕人赴日交流服事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歡迎多加利用!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