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台北報導】音樂原來也能敘說故事。結合牧師彭榮恩導聆、灣聲樂團演出及灣聲音樂總監暨指揮李哲藝串場,「馬偕醫療體系設立145週年」感恩音樂會於5月25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誠品表演廳舉行,透過〈淡水暮色〉、〈甲你攬牢牢〉、〈跳舞時代〉、〈奇異恩典〉等多首樂曲,呈現了宣教師馬偕博士與張聰明在北台灣的宣教史;並以〈向前行〉、〈You Raise Me Up〉、〈手牽手〉等樂曲,述說馬偕紀念醫院對台灣醫療的貢獻。
馬偕醫院董事長蕭聰穎與馬偕醫院總院長張文瀚在開場致詞時,期盼藉此音樂會,讓辛勞的馬偕同仁們能共度一個知性與感性的夜晚。
音樂會上半場,在馬偕醫院院牧彭榮恩的導聆下,聚焦馬偕來台宣教的一生。彭榮恩提到,1872年3月9日,年僅27歲的馬偕搭乘海龍號於淡水登陸,看到淡水的山水景色就說:「這裡就是了!」在台29年間,馬偕不僅為民眾拔除約2萬1000顆牙齒,也引進西方的植物與教育,為婦女設立學堂,並在從加拿大述職返台後創建了牛津學堂。彭榮恩提到,馬偕的妻子張聰明是台灣首位赴海外演講的女性;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馬偕仍堅守台灣,直至1901年因喉癌病逝,享年57歲。
音樂會下半場,彭榮恩接續說明馬偕醫院的醫療事蹟。他指出,1923年,時任馬偕醫院院長的戴仁壽便已開始醫治痲瘋病患,因應社會當時的恐懼,而在馬偕醫院對面開設特別門診,之後更於八里設立樂山園。醫師羅慧夫擔任院長期間,醫院於1966年成立小兒麻痺重建中心,並在1969年創設東南亞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彭榮恩強調,每逢台灣發生重大災難,如1979年撫遠街爆炸案、1982年內湖福田煤礦災變及2015年八仙塵爆等事件,馬偕醫院均在第一時間投入大量傷患的搶救工作。
面對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及2019年的新冠併發重症(武漢肺炎)等重大疫情,馬偕醫院也迅速投入病患救治。此外,醫院也積極參與國際醫療,派遣團隊前往吉里巴斯、甘比亞、柬埔寨、緬甸、斐濟與泰北阿卡等地援助;並先後成立兒童燙傷基金會、安寧照顧基金會和早產兒基金會,持續服務社會。最終,這場音樂會在女高音劉夣潔演唱〈最後的住家〉的歌聲中落幕。
本次音樂會由馬偕醫院、兒童燙傷基金會、安寧照顧基金會及早產兒基金會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