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台北報導】總會訂定每年6月第一主日為「環境主日」。被稱為環境倫理學之父的羅斯頓(Holmes Rolston Ⅲ)教授,今年2月12日蒙主恩召,享耆壽93歲。由於台灣生態關懷者協會曾三度邀請羅斯頓來台演講,且羅斯頓在生態神學的貢獻卓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生態關懷者協會與濟南教會神學禮拜日,在6月1日下午於濟南教會禮拜堂合辦「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教授」追思會暨專題演講。
這場追思會由總會教社書記陳明輝牧師主禮。台北中會教社部長楊善雄以「彩虹的約定」為題講道時表示,上帝交給人的是「新天新地」,而「彩虹的約定」是上帝以恩典與慈愛為全人類立的約,因此他認為,我們必須以「靈修」來看待人事物才不會誤判。楊善雄說,透過傾聽、等候、敬畏、行動四步驟的「靈修」,才能真正回應上帝與我們「彩虹的約定」。他也期勉環保人士要聆聽當地人民受苦聲音,這樣推動環保運動才會成功。
在故人略歷緬懷羅斯頓教授時,生態關懷者創會理事長陳慈美細數羅斯頓在2004年3月28日至4月19日、2008年10月1日至11月15日、2016年6月1至10日曾三度來台灣演講,而第三次來台適逢羅斯頓與太太的結婚60週年,後來也為他們在台灣舉辦結婚60週年的慶祝會。陳慈美表示,羅斯頓出身在祖父、父親都是牧師的基督教家庭,他大學畢業後也追隨祖父、父親成為美國長老教會(PC(USA))的牧師,可是因他常引導會眾去欣賞上帝創造的大自然,自己也沉浸在觀賞花草、樹木、昆蟲、飛鳥,因許多會友不喜歡他傳講的信息,32歲的他在1965年秋天遭教會解聘,後來他潛心在生態靈修,寫了許多有關環境倫理的著作,提倡自然之道就是十架之路,為生態神學貢獻卓著,被人尊稱為環境倫理學之父。
在眾人默哀、高唱新聖詩第519首〈為這塊土地阮誠心祈禱〉、楊善雄祝禱後結束這場追思會。隨後有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蔡怡佳、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常務理事王守誠、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潘威佑,先後以「從生態心理學回應羅斯頓教授的環境倫理學」「面對極端氣候的低碳能源及調適策略」「打造與自然共生的城市:循環經濟與倫理意識的文化融合與實踐」進行專題演講。
為讓更多人認識羅斯頓的環境倫理,以及深入了解這場專題演講內容,本報特別規劃專題於近期來呈現,並藉此來記念羅斯頓教授一生試圖結合生物科學、基督教神學、哲學中的倫理學,並將三者緊密扎實編織在一起的成就,透過他堅信自然之道即是十架之路,讓人從大自然生態中重新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