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整理報導】為協助家長正確認識特殊教育資源,更好預備孩子進入國小前的轉銜,平安基金會承辦的「大岡山早療通報暨個案管理中心」在今年7月分別在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與大湖國小圖書館舉辦「資源班是蝦米」公益講座,邀請家有將入學國小子女與關心特教議題的家長與會,聆聽專業講師與具有實際經驗的家長分享。兩場講座共吸引近百位家長參與。
每年年底是幼兒園申請國小資源班的關鍵時點,卻仍有不少家長因擔心孩子被「貼標籤」或「與同儕脫節」,而錯過接受適當資源的機會。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盼透過此次活動,協助家長釐清觀念、建立信心。
首場講座由高雄市身心障礙學生鑑定中心資訊承辦人員莊孟俞擔任講師,分享巡迴輔導經驗。她說明,資源班並非外界誤解的「隔離式教學」,而是透過「彈性安排」,協助學生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上獲得更多支持。有些學校也更名為「潛能班」或「支持班」,以傳遞正向意涵。她鼓勵家長及早與導師溝通,共同規劃適切支持。
第二場講座由大湖國小資源班老師李維媗主講。她指出,資源班的核心目標在於「減少落差、建立信心」。若能提前規劃,將有助於孩子更順利銜接國小生活,提升整體學習表現。她也提醒,對資源需求尚不明確的家庭,可以預先提出申請,保留彈性空間,未來若有需要即可無縫接軌相關支持。
講座也邀請早療結案家庭現身說法。小宸媽媽表示,原本因家人觀念保守而擔憂「特教身分」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但實際申請後,孩子進步明顯,並獲得教師與同儕更多支持。而小瑜爸爸分享,從學前巡迴輔導開始,逐步理解特教制度的彈性與支持,進而轉為積極申請國小階段資源。
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表示,此次講座不同於以往的支持團體形式,更聚焦於議題溝通與經驗分享,營造安心且開放的對話場域,讓家長在教育選擇上不再孤單。中心社工王郁文指出,中心今年起自岡山障福中心獨立標案,資源運用更具彈性,未來將持續辦理多元主題的親職講座與社區衛教活動,提升家庭教育選擇力與資訊辨識力。
王郁文強調,特殊教育資源不應被視為「次一等」選項,而是孩子多元發展的起點。「我們希望家長知道,申請特教服務,並不是放棄希望,而是給孩子更多選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