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HKPES)及基督徒會計師團契於一月三十日假PWC會議中心合辦「管理與交代:教會及福音機構的管治與問責」座談會及工作坊,由立法會議員(會計界)陳茂波、基督教服務處行政總裁吳水麗及鴻福堂集團執行董事司徒永富博士主講,約一百五十人出席。
大會主持袁海柏說:「近來聖公會賺錢、兩所基督教辦學團體的財政狀況都受到公眾關注,並受到傳媒質疑。其實很多教會或福音機構都受惠於免稅條款,很多時沒有專業的兄姊幫手,又基於問心無愧而忽略了交代和問責。然而民主社會要求的信息愈來愈多,機構的財政管理是否做得足夠呢?這次座談會雖不能深入解決問題,但希望是一個提出問題的開始。」
陳茂波聽見很多社會上對公營機構的批評總離不開「黑箱作業」、「私相授受」等,均指向透明度不足的問題。他認為,教會機構的資金雖然並非來自政府,但只要錢是來自公眾,包括教會群眾,便都屬於公眾利益:「牧者有管家的角色,要有交代和問責,並非單說問心無愧就可以。有透明度和恰當程序才不會失見證。」
他提出幾個教會和福音機構可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必需有透明度,不應有不恰當的私人利益。「不是不可有私人利益,弟兄幫教會做事,不應每次都是免費的,應有合理的報酬,但程序必須恰當,例如要申報利益,不可在別人不知情下謀取私利。」此外,為了防止問題出現,教會在採購和人事聘任上應有權力制衡;處理奉獻亦應有恰當的監察,過程上不應讓人有機會混水摸魚──好的制度有助避免弟兄姊妹遇到試探。最後他強調:「我們在教會裡很多時習慣憑信心上路,但我們要謹記管家也有謹慎的責任。」
司徒永富指出教會團體可參考的三個方向:公開、誠信和問責:「很多NGO和基督教機構都做到前兩者,第三項則較難。這三個範疇更可再延伸到無私、正直、客觀和領導。機構需要方向感,有隨時被人監控的準備,並且要有問責的程序。」他提到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指教會可參考他的學說,成立五類委員會:行政小組、財務小組、審計小組、事工評核小組和信託小組。此外,他指Peter Drucker認為機構應與公眾保持緊密接觸,並可以4W作為指引:Wisdom(智慧)、Wealth(財富觀念)、Work及Witness。「其中wisdom可能是教會較弱的一項。曾經有一間NGO出了事,我發現它的報表幾年無更新,這是不行的。出事時別人必定放大錯處,所以大家應檢討現行的系統,讓別人確認我們所做的事『對得住天、對得住地』,並非停留於自己問心無愧。」
吳水麗覺得很多教會機構都好心和有心,但好心未必做好事,他最怕同工非常有心但無力:「其實有心已是很好的基礎,但我們可以再想,怎樣運用這些很好的人才。說到管治,除了有關財務,也包括如何確保機構做適當的事。」他認為心態是最重要的,過往他曾認識一位努力在外面接觸弱勢社群的同工,但他半年來從沒紀錄接觸人數。「上帝知他做了甚麼事,但整個教會也不知。」
究竟為甚麼要問責呢?他認為一是由於捐錢人有權問責,二是由於人有軟弱,完善的制度可避免人犯罪,三是藉制度保障正直的同工:「如陳議員所說,有些正當的收費是可以的,若有問責就可以讓其他人清楚明白,不會胡亂投訴。」他又認為一個好的制度能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機構的原意:「若有太多投訴,便會影響服務質素,也影響別人對我們的信任。所以為了我們的願景,我們一定要有有效的問責制度。」最後,他認為看輕問責或許是驕傲的心態,總之覺得自己在服務人,因此不必理會別人的問責。
主辦單位表示,有需要的教會機構可進一步向專業人才服務機構(HKPES)及基督徒會計師團契尋求改善管治的協助。兩機構亦計劃在將來多開辦相關的實踐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