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的教會因增長而糾結時
基督的國度由各種規模的教會共同服事,每ㄧ間都在上帝的使命中扮演其獨特的角色。
2025年07月03日
(作者 Jason Edwin Dees)「我覺得教會變了。」
在我的服事生涯裡,常聽到像這樣的話,通常是談及教會聚會人數成長時說的。人們很少會直接批評教會的成長,他們的擔憂往往來自對成長所帶來的「改變」的感受——無論那些改變是真實的還是想像中的。「我和主任牧師聊天的機會沒有以前那麼多了」或「教會講道的內容似乎越來越淺了」之類的評論屢見不鮮。
在一間正在成長的教會裡,每位會友可能確實會比較難接觸到主任牧師。但這通常也伴隨著更多牧者的加入,他們以不同的恩賜與主任牧師互補。而那種「講道的內容越來越淺」的臆斷也讓人沮喪,這往往源自某種對「成長」持懷疑態度的教會文化——認為只要教會成長太快,就一定是我們做錯了什麼。
雖然這些問題可能為牧師帶來困擾,但有幾個關鍵原則可以幫助牧者們引導會眾積極面對教會成長所帶來的變化。
不要將教會規模「道德化」
現代教會文化中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傾向,就是過度批判、並將教會規模「道德化」。但是,大教會不應該對小教會說:「我不需要你們」,小教會也不應對大教會說:「我比你更屬靈」。回顧歷史,上帝在各種規模的教會中都能以獨特的方式大大動工,我們不應忽視這一點。
當然,如果一間大教會真的把福音淡化成世俗的道德主義或流行文化,那確實應該受到批評。同樣地,如果一間小教會滋長出一種過度律法主義或論斷的文化,那也必須被人指出來。然而,僅僅因為教會的規模就加以批判,並沒有聖經根據。聖經沒有命令教會必須維持小規模,或在成長到某個人數後就必須分散成多個聚會點。
同樣的,聖經也沒有要求教會每年必須成長10%才算忠心、才算「有參與在大使命中」。許多忠心的教會雖然極度重視傳揚福音,卻不一定經歷快速成長。
當我們視教會規模或聚會次數為一種道德議題 (以「正確/錯誤」二分法來看待) 時,容易出問題。事實上,「教會規模」屬於實踐上的議題,不同規模各有其獨特的優勢。
小型教會能培養更深層的人際連結,讓主任牧師有機會認識並個別牧養每一位會友,也能讓講道更貼近具體的需要。
相對地,大型教會則能提供更專業化的事工及更廣闊的宣教範圍。多場次的聚會也創造更多服事的機會,並往往能培養充滿生命力的門徒訓練文化——對兒童與青少年事工尤其有益。
然而,這些差異雖然重要,卻不是關乎對或錯、「更好或更差」的道德層次。大教會不因其大規模而就是錯的,小教會也不因其人數少而是錯的。基督的國度是由各種規模的教會所共同服事的,每ㄧ間都在上帝的使命中扮演其獨特的角色。
教會成長的動態,是一項門徒訓練課題
許多教會在慶賀人數成長的同時,常忽略了對會友進行「門徒訓練式引導」的迫切需要——也就是幫助人們在情感及屬靈上適應教會成長所帶來的轉變。若牧者只關注人數,而忽略了這些關鍵的牧養契機,會錯失寶貴的服事時刻。有智慧的牧者會預先預見會友對變化的感受,並主動回應他們的需要。
雖然公開談論教會成長的動態,一開始可能讓部分會友感到不安,但長遠來看,這能在教會領袖及會眾之間建立信任,創造能彼此坦誠討論教會議題及轉變的安全空間。
成長中的教會動態
小型教會往往仰賴信徒領袖的積極參與,讓會友在事工與決策上扮演關鍵角色;而大型教會出於管理上必然的複雜性,更需要透過全職同工協調各樣事工。
在教會成長的過程中,教會的溝通方式也會轉變。小型教會透過講台報告及週報能有效地傳遞資訊;大型教會則需要更精細的策略——通常需要透過多元管道,才能確保會眾獲得資訊並與教會維持連結。
但也許在成長之中,最明顯的差異在於「牧養的接觸方式」。在小型教會中,會友多能直接接觸到主任牧師;而在大型教會裡,牧養關懷通常是透過一個由多位牧者組成的團隊來進行,每位牧者負責牧養特定群體。
提摩太·凱勒牧師 (Tim Keller) 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領導力與教會規模動態〉(Leadership and Church Size Dynamics) 是理解這些轉變的關鍵讀物。他指出教會在不同規模下有不同運作模式:
- 家庭教會 (0–40人)
- 小型教會 (40–200人)
- 中型教會 (200–450人)
- 大型教會 (400–800人)
- 超大型教會 (800人以上)
凱勒的洞察揭示了教會在成長過程中自然會經歷的轉變。每個規模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挑戰與機會,因此需要不同領導風格、事工設計及群體生活的方式。我鄭重推薦牧者們閱讀這篇文章,更深入了解這些動態。
地點的影響
教會的所在地與歷史背景,也會深刻形塑其事工的運作方式。
舉例來說,當我在喬治亞州科文頓市 (Covington) 第一浸信會牧會時,教會平均出席人數約是650人,但這間教會「在社區中扮演的角色/存在感」比我後來牧養的亞特蘭大基督之約教會 (平均出席人數超過2500人) 還要強。
在科文頓,第一浸信會是社區裡一個重要的角色;而在亞特蘭大,基督之約教會只是「眾多大型且有影響力」的教會之一,甚至因這座城市的規模而被認為「小而親切」。
教會的歷史傳承也會形塑人們的觀感。歷史悠久、體制穩固的教會,即使其影響力或出席人數隨著時間減少,往往仍會覺得自己說話「有份量」,有智慧的牧者會留意會友的這種情緒,並同理不同會友在不同處境中的觀點。
文化差異同樣也有影響力。在大城市中,教會成員通常比較有彈性、更容易接受漸進性的改變;而在小鎮裡,人們往往更有服事的心志,願意承擔實際的服事任務。例如,在卡溫頓的第一浸信會,一位執事每週負責最後關門的工作;但在我後來牧養的郊區大型教會裡,這項工作則需要整個設施維護團隊來完成。這些不僅是操作層面的不同,更反映出每個社區獨特的價值觀與期待。
要成功牧養一間教會,牧者必須理解這些脈絡上的差異,並尊重教會在其所處社區中的角色。
會友的動態變化
當人們加入一間教會時,常會與某個角色或事工產生認同感。你可能會聽到有人說:「我是負責接待的」,或「我帶領中學生的青少契」。這些角色讓會友有歸屬感與使命感。
但隨著教會的成長,這些角色勢必會逐漸改變。一位平信徒志工可能被全職同工取代,或一位更有恩賜的志工成為新的帶領者,又或某項事工的整體方向出現轉變。許多對教會成長/轉變的抗拒,其實源自這些人際關係與責任角色改變的不安。會友面對的不只是失去熟悉的位置,更是與整個教會關係/連結方式的改變所帶來的掙扎。
這正是牧者需要特別留心的地方——幫助會友走過我稱之為「第二次呼召」的轉變。
一位教會成員的服事呼召,往往不會是靜態的。在一間健康的教會裡,那些長期忠心服事的會友,可能會因為教會成長、事工變動,或個人人生階段的改變 (例如有了孩子、進入新的人生季節) 而發現原本的服事角色被打亂
我曾看過許多忠心投入教會的同工視這種變動為「該離開的訊號」。但事實上,他們真正需要的,可能是一個「更新」(renew) 的呼召,在教會中以新的方式繼續服事。這樣的轉變確實需要勇氣與心力,但那些願意擁抱改變的人,往往能在教會生活中找到更深的滿足及意義。
而這份「第二次呼召」,可能會發展成第三次、第四次的呼召⋯⋯隨著會友生命的成長與轉變而更新。幫助會友理解變化的過程,釐清他們的困惑與掙扎,是牧者領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智慧與恩典帶領教會
教會的成長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極大的門訓與事工契機。當我們避免將教會規模道德化、主動面對成長所帶來的動態變化,並引導會友面對這些轉變時,就能以智慧和恩典幫助教會眾平穩地走過這段路。
以下是一些實際的做法,可以幫助你在這個關鍵的門訓時刻與會眾展開對話:
- 在教會的會員大會中坦誠地談論這些變化,為真誠的提問和對話營造空間。
- 透過定期發送的電子報,直接回應大家的擔憂,同時邀請會眾分享他們的想法與問題。
- 當你的講道經文談及教會面對的某個挑戰時,把握機會具體談論你所在教會的成長與規模動態。
請記住,當有人說:「我覺得教會變了」時,這句話所反映出的焦慮不安,不一定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一次牧養的機會。
願上帝賜給我們智慧,讓我們在帶領祂的教會走過這些轉變的季節時,能同時經歷其中的挑戰和喜樂。
Jason Edwin Dees是亞特蘭大巴克海特「基督之約教會」(Christ Covenant Church) 主任牧師。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