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YMC16青年宣道大會「W?青宣叫這個!」》引導青年基督徒找尋定位 快世代中錨定真理價值

2025年07月03日

來源: 台灣聖經網 推薦: 推薦 0 分享: 分享至 LINE

(台灣聖經網新聞中心-記者劉以琳台北綜合報導)「一起冒險吧!在多元社會中找到基督徒的認同、歸屬及方向!」每三年一度的青年宣道大會(簡稱青宣)將於7月7至11日,在中原大學迎來第十六屆的盛會,今年以創新的「W」為主題,近千人報名參加。

青宣博覽會將有74個參展機構、超過90場的專題講座,並規劃四大類別,分別是「族群關懷與專業宣道」、「傳媒與藝術宣道」、「神學與教育」及「跨文化差傳」。免費對外開放的時間為7月8至9日下午1時至6時、10日下午1時至5時,展點分別在真知大樓3-4樓、維澈樓宗倬章紀念廳。

「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何而來!」以問句引導青年探索內在 

「期盼每位大專基督徒能在會中,尋求上帝的帶領、回應上帝的呼召!」校園福音團契籌備團隊在預備青宣十六的主題時,也不斷地禱告尋求,並探問現在的基督徒青年需要什麼信息。比起過往,主辦單位發覺學生更需要回到基督徒的本質,以確認自我的身分認同與歸屬(identity and belonging)。希望能引導當代大專基督徒在資訊爆炸與充滿迷惘的時代中,尋求並錨定自身基督徒的身份與使命。

主辦單位表示,因此,要認識自我的身分與歸屬,他們發出一系列重要的問句「我是誰(Who)」、「在歷史與空間中,我身在何處(Where and When)?」、「我與誰有關係(With Whom)」等這些問句的互動過程,以致期盼與會者能從「#迷失」漸漸地「#落地」,當要奔走天路時,「#我們」就是彼此最好的歸屬,一起勇敢活出與上帝的「#冒險」人生,勝過每一個挑戰。

青宣創新設計學習方式 提升學員自主與全人體驗

為應對數位原住民Z世代的學習方式,今年YMC16青宣推出多項創新設計學習方式,期待符合這世代學生的全人體驗,提升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下重點列出:

●APP導航系統:青宣內容豐富多元,為避免學員在茫茫資訊海中迷失,特別設計了「青宣導航」APP。透過簡單問答,APP能協助學員分類,並推薦符合個人興趣與職涯專長的課程、主題攤位與書籍,提升學習的聚焦性。
●人際互動為主軸的設計:有鑑於當代學生偏好互動與討論的學習模式,大堂講道時間縮短,並穿插影片與互動分享,使信息更貼身,幫助學生思考信息與自身的關聯,在對話中產生更深刻的學習。
●群體靈修:在資訊爆炸的世代,安靜與沉澱的時刻顯得格外重要。每天早晨安排群體靈修時間,透過五感體驗(如視覺、聽覺、觸覺等)進入上帝的話語與內室,鼓勵學員全人投入信仰的吸收與反思,深化與上帝的關係。
●彈性自由選課:下午時段開放學員客製化課表,可依個人精力與需求安排,選擇參加工作坊、逛展覽、禱告及安靜休息,提升自主學習與負責感。

此外,此屆青宣還增加了以台灣原住民女性為主角的沉浸式體驗、切合青宣自我探尋主題的「在場證明」特展,以及精彩豐富的37場工作坊等,期待更多學員親自來發掘。

青宣聚焦生命影響力 三年一次呼召再呼召

除此之外,由跨文化工作者彭書睿主持的《國度換日線》專訪了「青宣第16屆籌備團隊」的核心同工陳怡安傳道Nina(現任校園福音團契部主任,本屆青宣的籌備主席)、張家瑋傳道(在校園擔任北區大專主任,北師大學輔導之一)談及青宣的重要。

專訪中談及,青宣自1979年創辦以來,不斷地強調「宣道不只是宣教」,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實踐,鼓勵每一位參與者能帶著個人生涯與專業,回應上帝國的呼召,成為職場與生活的見證人。他們也知道,校園福音團契三年舉辦一次的青宣,已成為大專青年信仰與宣道使命的重要平台,成為每個世代的生命影響力。

籌備核心揭秘:從回憶殺到委身、脫穎而出推動青宣

此次青宣的核心籌備團隊由陳怡安擔任大會籌備主席,負責統合行政部、節目部、推廣部及資訊部等四大部門,確保營會的整體架構、分工與工作流程順暢運作,並協調每月例會以推動進度。張家瑋則擔任節目部負責同工,其職責在於架構整個青宣的內容,從大會主題的構思、強調的軸線,到各環節的節目設計與安排,包括大型聚集、小組時間及下午的各種選課活動。

談及過往的青宣回憶,陳怡安印象最深刻的是受訓期間在「生活組」的服事,營會前一週便須提早進場,不斷處理數千人營會中的「倒餿水」工作。這段經歷讓她體會到作為校園同工需要彎下腰,承擔那些別人看不到,卻對大會、對人相當重要的服事。

張家瑋則有兩段深刻記憶,第一是他學生時期,參加第八屆青宣。那年他翹課,被發現後有一位校園同工與他長談兩小時,也讓他深入思考個人生命及未來方向。其二是同工時期,面對颱風警報時,團隊迅速決定提前結束營會,並在短短一小時內完成節目流程並果斷上台,將學生安全送回。他對團隊快速應變和高效率的決策能力,極為印象深刻。

宣道精神,無須響亮的頭銜

「現今年輕基督徒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甚至不確定身為基督徒,該如何應對社會上的多元聲音!」張家瑋傳道分享說,因此,第十六屆青宣不再直接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透過課程與旅程般的設計,邀請學員一同尋找屬於自我生命的答案,並從中確立基督徒的本質身份與歸屬感。家瑋提及,即使有機構同工曾表示看不懂這個主題,籌備團隊仍認為這恰好符合他們的出發點,即回到參與的年輕基督徒身上,專注於他們如何理解宣道,並從自身信仰歷程中找到定位。

家瑋表示,此次青宣在講員邀請上也有顯著調整,過去可能偏重國外知名或有影響力的講員。現在,籌備團隊更看重講員是否能走進學生的心,即便他們並非世俗定義的「成功人士」或「名人」。選擇講員的考量是他們在特定領域有負擔並願意委身,透過他們的生命見證和實踐,更能對學生產生影響力。

「此次講員也在各領域是具有福音影響力的人!」陳怡安說明,此次講員邀請到各機構、各界默默影響力的領袖,三天順序的講員分別是蔡怡庭傳道(Christianity Today中文版編輯)、吳孟翰老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新約助理教授)、道地宣教士(在東南亞異文化生活十餘年,內地會宣教士)、林韡承傳道(働劇團團長)、吳國安老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會歷史/系統神學助理教授)、張雅琍宣教士(內地會駐日宣教士)、陳香如師母(內地會宣教士)、楊右任弟兄(舊鞋救命發起人)、金克宜傳道(威克理夫翻譯會宣教士)及戴繼宗牧師(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院長)。

她說,儘管他們可能沒有響亮的頭銜,但這也反映了青宣籌備團隊期望以更「宣道」的視角和價值觀,回應年輕人心中的疑惑,讓與會者感受到真實生命的牧養。

超越傳統呼召,深化跟進落實信仰生活

對於外界關心的「呼召」環節,家瑋指出,此次營會不會將重點放在傳統上設計好的「呼召晚會」高潮時刻。反之,籌備團隊更期待在新的脈絡下,上帝會以更特別的方式工作,讓學員在透過導航系統選擇課程和攤位後,在營會的最後一天能做出更深刻的決定。這也回應了過去營會結束後跟進不易的挑戰,因個人化的呼召不一定是單一時刻的體驗。

家瑋表示,青宣的跟進工作將持續與宣教機構合作,關注對特定宣教區域有負擔或願意委身全時間服事的學生。同時,籌備團隊也將鼓勵校園團契以自身為單位,落實信仰實踐,例如透過「接待」的理念服事校內的同學,並由輔導特別用心跟進有回應的學員,深化他們的關懷與成長。家瑋強調,許多校園同工在宣教新視野的課程後,深覺進入大學校園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宣教。

禱告青年穩固信仰 攜手勇敢前行

「籌備團隊對第十六屆的青宣,其實是有高度的期待!」陳怡安分享說,期待學員在參與青宣後,能對自己作為年輕基督徒的身份走得更穩、更有信心。即使面對掙扎與挑戰,也能將信仰存於心中,勇敢地活出基督徒的生命,並透過自身旅程挖掘出答案。

家瑋回應表示,期望學員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答案,並篤定地知道上帝與他們同行,同時有一群信仰群體可以彼此相伴。他強調,本次設計也希望學員不只用理性感受信仰,更能透過禱告及五感體驗,以全人投入的方式經歷上帝。

在快年代中,青宣盼望能成為一個幫助年輕學子與錨定生命意義的平台。雖然世界局勢變幻莫測,但藉由信仰的錨定,個人將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並持續在基督裡成長與前行。

相關資料與連結

YMC16青宣:點我

青宣節目詳細介紹:點我

追蹤青宣IG:點我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

新聞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