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堅持牧養、扶貧關懷
  隨著社會巨變,教會關注全港性及社會課題亦出現變化。之前首5項的宗教自由、社會公義、性別議題、貧窮及家庭問題,在本屆普查顯示分別轉變為家庭問題、貧窮、精神健康、移民(港人移居海外)及國際事件,而第六項則是學生自殺。

  上述的轉變同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情況反映出來。牧養信徒常見的問題於情緒/精神困擾增多;而佈道實踐方式增加採用以信息及服務為重;社會關懷方面則於扶貧服務、新來港人士服務和上門探訪的增幅明顯可見。

  至於堂會服事貧窮人支出佔總支出比率方面有明顯增加撥款支援的情況,相信是由於疫情及近年經濟影響社區家庭有關。然而,我們仍看到在這方面「零支出」的堂會比率由28.3%略升至30.2%,即仍有近三分之一堂會於支援服事貧窮方面未能在經濟上投放,反映部分堂會於實踐社區關懷上的經濟張力或動力不足。

  小結:由於教牧和信徒人數大幅變動,堂會經濟和動員力亦有不足,然而我們看到疫情前後,使命群體於逆境中,仍然盡力動員關懷鄰舍,包括家訪和實物支援,這些回應行動是值得肯定的。

總結
  相信大家從上述7方面,可以初步了解過去5年來香港教會的一些變化面貌。本屆普查簡報的數據資料豐富,我們還可從中探究和思考更多。

  最後,梁傳道引用《教會生態學》其中一章〈嚴冬枯木回春—改革中的教會〉,提及加爾文的一段很特別的文字,表達改革中的教會,或有微弱衰敗的日子,但在上帝的手中,仍能發芽生長,不斷更新。

  「在嚴寒的冬天裡,樹木在蕭瑟中枯萎,堅硬死寂。直到春天來臨,樹木逐漸褪去硬殼,轉趨柔嫩,向外綻放,為新枝打通管道。教會也是這樣,我們所看到的困難似已使其微弱,其實它的力量並未眞正衰減。當汁液擴散全樹,轉成柔軟,樹木就集中力量向外突破,更新一切枯萎。主也是這樣,從表面所見人的腐化,帶出上帝子民的全然回復。簡而言之,人們不當從教會瀕臨死亡虛弱的外表遽下判斷,而當盼望上帝通過十架苦難所預備的不朽榮耀。」(頁278-279)

  祈求上主引領香港教會,在苦難世界中仰望基督,得力奔跑,從低處站穩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