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邱國榮台北報導】迎接受難週與復活節,前香港崇基神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科會研究學者邢福增,4月12日上午在馬禮遜學園舉行別開生面的「墳遊」講座,深入剖析「香港基督教墳場」的生命故事與歷史重量。他以「香港基督教墳場的生與死」為題,爬梳墓碑誌與歷史檔案,引領聽眾探尋信仰的生與死,並從早期宣教師及信徒的生命見證,反思生命的意義與永恆價值。
邢福增分享多年來對香港基督教墳場的研究心得,透過一張張歷史照片與墓碑圖像娓娓道出早期來華宣教師及其家人的故事,包括首位美國來華女宣教師叔何顯理(Henrietta Hall Shuck )因生產逝世,以及多位年輕宣教師抵港不久後便因病辭世,展現信仰在面對死亡時的堅韌力量。
邢福增亦介紹基督教在香港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的角色,並提及基督教在華人社會初期面臨文化與宗教衝突,因而需要設立專屬的香港基督教墳場。19世紀的香港墳場不僅是逝者安息之地,更深刻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宗教衝突以及複雜的社會分層現象。華人信奉基督教後,其喪葬風俗與傳統華人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難以安葬於傳統華人墓地,要求政府規劃專屬空間,香港基督教墳場突顯了文化與宗教之間的矛盾與隔閡。
邢福增分析,活人世界的分類方式如種族、階級、宗教及政治立場等,同樣延伸至死亡空間。因此,19世紀的香港墳場呈現多元化,包括新教、天主教、祆教(拜火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及佛教等不同宗教,清晰代表信仰社群的區隔。種族方面亦有明顯劃分,設立了西方人、華人、歐亞混血兒及日本人專屬墓園,進一步印證墳場是活人社會分類的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在19世紀的香港社會,歐亞混血兒曾遭受歧視,被貶稱為「雜種」,導致專屬該族群墳場出現。
講座尾聲,邢福增將視野擴展至台灣。他走訪淡水外僑墓園、淡江中學的馬偕墓園,以及天主教的大直公墓,其中大直公墓主要安葬國民黨遷台後的外省人士。他也前往北投基督教復活山莊,有來自中國不同省分的墓園,見證外省族群在台灣的歷史。邢福增還關注正進行保護運動的南山公墓,該墓園有明國、清國及日治時期的墳墓,牧師巴克禮安葬於此。邢福增指出,台灣的墓園可說是地底下的台灣近代史,每個墓園都承載豐富的歷史。基督教墓園不僅是基督信仰在台灣傳播的歷史見證,也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
在提問環節中,有聽眾提到越來越多人選擇樹葬或花葬,這些安葬方式沒有墓碑,可能導致歷史斷層。邢福增回應表示,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沒有墓碑確實會對未來的歷史研究造成影響。安息禮拜中,通常會宣讀逝者的生平略歷,教會若能妥善保存這些告別禮拜的程序單,所記錄的內容往往比墓碑上的文字豐富。因此教會保存歷史,不應限於保存大牧師的歷史,也應該包括信徒的生命故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主委王昭文提問,基督徒的墓碑常刻有「安息主懷」或「等候復活」等字句,兩種神學觀點哪種更正確,更值得推廣?邢教授回應說,他認為兩種說法都符合基督信仰。信徒的確會安息,但更重要的是,安息是為了迎接復活。因此,兩種說法都可以成立。若要從中選擇一個,他個人傾向「等候復活」,因為有更大的盼望與力量。
主辦單位馬禮遜學園表示,今年計畫出版關於台灣基督教墓園的專書,這是台灣基督教史重要的一塊,並可能舉辦墓園巡迴等相關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