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腦袋與口袋」的選擇決定了成敗
|
←【前一篇】球賽人人會看,但是門道在哪裡呢?
|
【下一篇】你是外星人嗎?→
|
什麼意思?
我換個問法,到底先有腦袋才有口袋或者是先有口袋才有腦袋?
答案很明顯:腦袋有東西,口袋才有機會有東西。
口袋很深,不等於腦袋有東西。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很可惜有人沒有注意。
話說我在將近20年前之所以轉換到海外服事,原因只有一個:我發現我的腦袋有問題!
當時有機會到紐西蘭擔任講員,接觸了在西方文化長大的華人才發現我的腦袋有夠狹隘,雖然神學知識很多,但是生活經驗卻很窄,並且深刻體會到,生活經驗的不足會妨礙我對信仰的認識,於是便如大夢初醒,決心到海外服事讓腦袋接受更多挑戰。
如果大家覺得出國是為了更舒服的生活,那真是大錯特錯了!
為什麼都說要離開舒適圈呢?就因為你待在一個地方久了,不管那個地方好不好,他就會變成我們的舒適圈,在穩定的生活模式當中,我們很難有真正的突破。
跟西方文化接觸會發現旅行和冒險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對亞洲文化來說卻是巨大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務實重視口袋,卻也可能因此虧待了腦袋。
我壯年出遊確實發現西方人的腦袋跟我不一樣,整個價值觀差異也很大。
他們更重視生命意義的追求,即使要付出時間金錢的代價,甚至身體冒險都在所不惜,所以他們更勇於挑戰極限運動,任何事情可以不問成敗,只求嘗試。
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文化衝擊,我在一個保守的牧師家庭長大,凡事量入為出,一遇到經濟考量就打退堂鼓,因為那就是最現實的事。
但是在西方文化卻不是這樣,他們把經濟考量放在有待解決的清單當中,如果一件事情非做不可,那就想辦法解決錢的問題,而不是先考慮預算再決定要不要做這件事。
所以科技業就拼命燒錢,不管燒了多少錢一定要做出結果,如果錢燒光了就再去找,如果最後失敗了也是無怨無悔,因為本來就沒有保證成功的。
這種文化在我眼中簡直傻得可以,根本就是無腦,更直接來說就是笨蛋。
但是20年過去了,我已經成為一個笨蛋。
舉例來說,我覺得應該要有營地來辦我想追求的活動,我希望對一個場地有完全的主導權,雖然要負債但非做不可,那我就想辦法去借錢,所以我們在美國成立的機構「家庭優先協會」就借錢買了兩個營地,這是過去的我絕對不會做的事。
再舉個例,今年開始夏令營招生,我對於培養未來世代的領袖很有負擔,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所以我就放開去做,我遇到的困難是:台灣基督徒家長很少有人有能力負擔這種夏令營的費用。
怎麼辦?
很簡單!
那就想一條路來解決錢的問題。
我為什麼要辦夏令營?當然不是為了好玩,而是是為了培養人才。
什麼是人才?
就是有能力解決問題!
問題在哪裡?
他們沒有錢!
怎麼解決?
回到聖經:不做工,不要吃飯。
盡量不要花父母的錢,那我就來幫他們找機會自籌經費。
這個想法來自於我的紐西蘭經驗。
孩子們在紐西蘭讀書的時候,小學老師就把他們分組,這個學期比看哪一組最會賺錢,讓孩子去思考你這個年齡有什麼方法可以賺錢?我女兒那一組最後決定去橄欖球場賣熱狗,其他組有的去除草,有的賣餅乾。
學校要蓋體育館,就請學生去鄰居敲門賣餅乾,這就是教育。
為什麼沒有錢就退縮?
有錢的人多得是,就看我們用什麼正當的方法去換取。
謝智謀老師帶著一群中輟生到基督城騎腳踏車,不准父母出錢,他們必須想辦法去籌錢,結果他們在街頭賣唱,寫企劃書給企業,跟航空公司談免費托運單車,結果美夢成真,給我很大的震撼。
提早一年讓明年想參加夏令營的孩子用一年的時間來籌措經費,這個過程恐怕比營會本身更有價值,這就是腦袋與口袋的秘密。
如果你也認同,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幫忙提供機會給這些願意自力更生的年輕人。
信仰就是活得有力量,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
|
|
本專欄原始出處為愛加倍靈修中心之劉三講古 Agape Care Ministry
特別感謝劉牧師授權轉載。版權所有,轉載及相關版權問題請洽劉曉亭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