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到底要怎樣認識自己?先加強自己的主動性!
|
←【前一篇】大營會,大成功!
|
【下一篇】你讓別人影響你了嗎?→
|
基督徒一直在探討「生命的意義」這個嚴肅的話題。
我們也從中得到許多偉大的答案,但是說到底「如果花了一輩子還是不認識自己...」那麼,曾經靈光乍現的領悟又有什麼意義呢?
會不會我們忙碌了一輩子並且享受了其中的成就感,但還是不認識自己呢?
以我對亞洲文化背景的理解來說,這絕對是非常可能的!
為什麼我們的文化特別容易讓一個人迷失自我?
或許,我們要先檢視幾千年來「不自覺的討好」文化。
聖經說我們是上帝按照「自己」形象造的,所以我們不能一直按照別人的方式生活,而是要加強自己的主動性,擁有自我的意識來做每件事。
例如,我的外孫才七個多月,如果他足夠成熟來理解這七個月來大家如何稱讚他,不知道他會對「乖」這個字有怎樣的反應。
他不隨便哭,誰抱都可以,所以從大人到小孩都喜歡他。
別誤會,我不是在否定「乖」,相反地,這是一個非常正向,形容情緒穩定的用詞。
我只是在想,如果他有很多不被理解的情緒而常常哭鬧,周圍的人會不會用完全不同的態度來應對他,至少他會較少接收很多和顏悅色的讚賞表情,若是這樣,對他將來的性格會不會產生關鍵的影響呢?
至少從目前的研究來說,是這樣沒錯,我們正在塑造一個人的初期性格,也就是說,我們正在影響著小外孫的自我認同。
那麼,問題來了,讀者諸君,包括我在內,我們根本想不起來我們小時候如何被對待吧?那個年代的父母也不懂這些吧,所以,我們現在認識的自己到底有多接近真實呢?還是我們已經無形中受到環境的影響一直按照別人的期待在處事為人呢?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盲點」。
我們覺得自己是怎樣的人,但或許我們根本不是這樣的人。
我們認為自己很有信心,會不會其實很自卑呢?我們會不會自己騙自己呢?
就像法利賽人覺得自己是很屬靈的人,但是他們不但不是,還是超級虛偽的人,如果不是這種盲點,他們早就自我修正了,不是嗎?
這是誰的責任呢?
父母嗎?社會嗎?
顯然耶穌不這麼認為,耶穌認為,你是個怎樣的人,是必須自己負責的。
整個聖經的審判觀也支持我們必須為自己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負責,不能推給原生家庭與外在環境,否則上帝直接審判魔鬼就好,也不用審判我們這些被罪污染的受害者了。
環境固然有影響,但是我們的態度影響更大。
正因為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所以我們才會去探討原生家庭,因為我們希望突破家庭與社會文化的盲點,透過聖經的引導,找回真正的自己。
我們看著孩子的成長才會發現自己有很多盲點,然後我們願意來面對,只有在真理的光照中做一個更合神心意的人,我們才可能真正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所以所有的父母都是一路在修正。
回顧我們文化強調的「乖」,會不會讓我們不自覺討好周遭的人?會不會造成我們順著成長的階段,先當乖寶寶,再當好學生,畢業以後找份好工作,結婚以後當好配偶,好父母,孝順父母長命百歲以後就是好人生。
這樣有錯嗎?
當然沒錯!
這從來不是對錯的問題...
但我們不是機器人吧?
我們不是按照程式設定出來的神工智慧吧?
我們不能像設定好的機器人活出一個很乖的人生,然後又希望我們的孩子跟我們一樣,甚至希望他們做一個比我們更乖的人去完成我們未曾完成的人生追求,這是一件荒謬的事,但我們很可能沒有發現,結果我們不快樂,孩子也不快樂卻很優秀,又或者我們很快樂以兒女為傲,但是他們根本不快樂。
就因為我們的集體意識,所以我們很擅長跟小孩講道理,也跟自己講道理,結果我們自己或者小孩就成為一個非常不一致的人,我們知道的遠遠超過我們做到的,結果就迷失了自我。
結論就是:
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做任何事都非常主動,不會有那麼多抱怨,而且會積極做計劃而不是拖拖拉拉,就像耶穌上十字架,不求自己的益處,不是為自己做的,最後1秒還在為別人禱告,那絕對不是矯情,而是完全認識自己的表現。
認識自己真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30歲的自我認識跟50歲完全不同,更不要說80歲,難怪摩西年老的時候會寫詩篇90篇。
我們又將展開「2025改變帶來醫治」的課程,跟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課程主要是針對網路與科技的世代,也歡迎父母同步參加,求神賜下智慧,讓我們在認識自己的這條路上不斷有新的看見!
|
|
|
本專欄原始出處為愛加倍靈修中心之劉三講古 Agape Care Ministry
特別感謝劉牧師授權轉載。版權所有,轉載及相關版權問題請洽劉曉亭牧師。